不想学英语?Too young too simple!

新闻事件:

近日,高考英语改革引发巨大关注。据南方周末消息,10月21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根据该意见稿,2016年高考英语满分由150分减为100分,其中听力部分占30分,阅读写作等占70分。山东则从2014年起取消高考英语听力考试。而江苏省不再将英语列入高考总分的传闻则更加甚嚣尘上,引来江苏教育局的辟谣。

心理解读:

在中国,英语学习从小学就开始,初中和高中更是作为“主课”,与语文、数学地位平等。到大学,有英语四级、六级考试,研究生考试中英语还有单科分数线,多少人因为英语没过线而名落孙山。英语真可谓贯穿学生的全部教育阶段,中国对英语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这么多人关注英语高考改革,部分原因是有人觉得对英语的过于重视导致了汉语的衰落。教育部前发言人王旭明就曾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救救汉语”。英语和汉语都是一种语言。学习两种语言是相互抵触还是相互促进?我们首先需要了解我们是如何学习语言的。

 语言学习:先天VS后天

婴儿从什么都不会,到4、5岁时能够跟外界顺畅沟通,是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因而有人就把这种学习能力归功于先天遗传。然而,先天还是后天,这个贯穿诸能力获得方式的争论同样适用于语言学习。认为语言学习是先天决定的,最著名的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论。后天决定派则有模仿说。

乔姆斯基是一位语言学大家,他认为人类的语言学习基于先天能力,婴儿一生下来,就带有一种“语言获得装置”(LAD,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这种装置决定了婴儿能够学会语言。具体方式则是外界向婴儿输送语言信息——这个是句子的表层结构,经过这个“语言获得装置”的加工转化,构成婴儿的内在语法系统,供婴儿理解,即形成深层结构。掌握了深层结构的婴儿,能够通过变化语音,语法,生成无数的句子。

模仿说则认为婴儿是通过模仿成人说话来学习语言。北大心理系的许政援对婴儿学习语言的过程进行追踪研究,支持模仿说。他们采用个案分析法,对1个独生女进行了4个月的研究,用录音机记录婴儿与家长之间的谈话,然后对这些录音进行编码,把儿童发声的形式分为模仿发声、自由发声和交际发音,把成人的教授方式分为示范、强化、扩展、激励。分析结构后,他们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在大脑和语言器官发育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通过对成人语言的选择性模仿而习得的。

  双语学习:学VS不学

学英语有什么好处?你可以找个好工作,你可以轻松的读英语文章、了解最新资讯,你可以听懂英文歌,还有美剧里的各种没品笑话。全球化纵深发展,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加入世界大家族,会英语就可以实现无障碍沟通。

然而学习第二语言,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第二语言和母语的协调是个问题。研究发现,说双语的人某些认知能力比不说双语的人强,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两种语言“打架”,对个人或许是有利的。

加拿大约克大学Ellen Bialystok设计了一个卡片分类任务,这个任务要求参加者灵活解决问题,及时了解图片规则的变化,排出无关信息干扰等。结果发现,双语者的得分要显著高于非双语者。Bialystok认为语言学习包含两种能力:表征分析(analysis of representations)和注意控制(control of attention),前者指分析信息细节,概括抽象信息等,后者指把注意集中到特定事情上,同时排除其他事情的干扰。在这个实验任务中,双语者和非双语者在表征分析的能力上没有差别,但在注意控制上的差异导致了双语者的任务得分要高于非双语者。

Bialystok对这个实验结果的一个解释是,说双语的人对同一个物体有两种语言体系可以进行表达,因此在他们说一种语言时,就需要把另一种语言体系作为无关信息给压制。这样,双语者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就锻炼了注意控制的能力。注意控制是问题解决必不可少的能力,也有助于人们集中注意力。

此外,研究也表明,同非双语者相比,双语者有较高的创造力,心理更灵活,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更好等。

学习第二语言有诸多好处。对中国人来说,英语已成为沟通的重要工具。而高考英语改革中降低英语的分值,其初衷并不一定是要削弱英语的重要性,可能只是想改变当前不当的英语教学和学习方式,让国人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一沟通工具,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发声提供助力。

电话:028-87213736 87213782(Fax)
邮箱:xsc@cisisu.edu.cn